唯學歷論評論好嗎?
——本文系紅網第七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前段時間唯學歷論評論,一則“北大博導學歷遭學生嫌棄”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唯學歷論評論,事例中的博導因本科畢業于一所地方院校,而被一名自稱達到保研標準的大四學生嫌棄,發帖稱“無法相信北大會有這么差的師資”。
這名學生的觀點一時遭到了眾人的攻擊,批評唯學歷論評論他竟因為教授的第一學歷而質疑其能力,可謂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其實,這次事件背后反映出的關于第一學歷重要性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盡管教育部曾做出澄清,第一學歷這個概念從未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中使用過,并且多次發布規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畢業生招聘,嚴禁發布含有985或211大學等字樣的招聘信息。但第一學歷歧視這種現象在相親婚戀、職場晉升,尤其是在社會招聘領域都是客觀存在的。根據中央財經大學的一項實驗結果顯示,碩士學歷畢業生中,第一學歷為非211工程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學歷為211工程大學本科的,在初次就業中會收到顯著更低的簡歷回復,大約低41%。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人們長期對學歷的刻板印象有著很大的關系,總是以為“學歷越高,能力越高”。不可否認第一學歷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階段性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縮影,但并不具有永久的代表意義。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非名校畢業生,顯然是一種忽略個人變化發展的狹隘觀念,評估一個人的才能和技藝也不是短期內就可以下定論的。歷史上那些偉大成就的創造者也并非都是名校畢業,數學家華羅庚曾就讀于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愛因斯坦也只是一所技術類師范院?!K黎世聯邦工學院的學生。因此,能力的提升和自唯學歷論評論我價值的實現可以通過個人后天努力達成,普通本科畢業逆襲成北大博導也恰好是個人水平的最好證明。
與此同時,社會上對“第一學歷”的迷信也源于當下高等教育參差不齊、嚴進寬出的現狀。從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被查處,再到河南春霖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郭萍在《寫真地理》發表的“熟雞蛋返生”論文,社會心態對被打碎濾鏡的學術領域大跌眼鏡。因此,學生對教師能力的質疑暗含著權威性的逐漸淪陷,也與大學教育的擴招以及以上種種“學術造假”的亂象密不可分。
“唯學歷論”對個人身份的“污名化”帶有極大的負面價值。這種價值觀念一旦被普遍認可,就會反過來影響自我認知和判斷,對個人來說自尊遭到傷害、前途受到阻礙,對社會來說降低了人才的流動性和企業運行的活力。因此,社會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的制定和實施以及高校教學質量、學歷含金量和說服力的提升,都是為人才資源的合理化分配與高效發展之路添磚加瓦的重要途徑。
文/李穎(湖南師范大學)
本文由發布,不代表自考學歷提升報名_自學考試信息網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www.doki3.net/shudian/15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