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buaoo"></video>
<center id="buaoo"><s id="buaoo"><optgroup id="buaoo"></optgroup></s></center>
<nobr id="buaoo"><ruby id="buaoo"></ruby></nobr>
<center id="buaoo"><ruby id="buaoo"></ruby></center>
<source id="buaoo"></source><center id="buaoo"></center>
<source id="buaoo"></source> <center id="buaoo"><s id="buaoo"><optgroup id="buaoo"></optgroup></s></center>
<source id="buaoo"></source>
<center id="buaoo"><output id="buaoo"></output></center>
<center id="buaoo"></center><th id="buaoo"><s id="buaoo"></s></th>
  1. 首頁 > 自學學歷資訊

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難學嗎?

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

(1989年12月,北京外國語學院首屆英語函授班進修生結業合影。一排左四為梅仁毅,左五為外教杰弗里,左六為陳琳,右五為楊宇光,右四為卞學恒。圖/受訪者提供)

廣播函授英語往事

本刊記者/李紅笛 鮑安琪

發于2021.7.26總第1005期《中國新聞周刊》

1988年10月15日,河南原陽縣祝樓鄉中學英語教師李長栓在鄭州這座陌生的城市中冒雨奔波了一整天,既找不到旅館,也買不到考試用的2B鉛筆,更沒有時間去找考場。而第二天上午八點,就要開考了。

最后,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他只能買了一支1B鉛筆和一支3B鉛筆,想著用3B和1B分別涂一遍,也許可以充當2B。

這個考試,就是北京外國語學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首屆廣播函授英語課程的結業考試。

1985年,全國十多萬人繳費報名參加了這個函授課程,約2萬人堅持學完了三年,12317人參加了結業考試,7856人通過,98名優勝者參加了復試。最終,李長栓和另外26人被錄取到進修班,在北外校園中度過了難忘的1989年。

“當時在社會上積存了一批因為各種原因沒能讀大學的英語愛好者和精華,之后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我記得沒有這種形式了,這是天逢其時。這個班此前沒有,此后也沒有?!北蓖饨淌诿啡室愀嬖V《中國新聞周刊》。

沒有寒暑假的課程

首屆廣播函授英語課程是由時任北京外國語學院夜大學校長、函授部主任陳琳教授一手策劃、主持的。

改革開放之初,教育資源相對于井噴的需求嚴重短缺。在鄧小平“教育還是要兩條腿走路”的指導思想下,廣播、電視等遠程教育獲得了空前發展。

陳琳曾回憶,1978年9月,李先念邀請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他和北外其他幾位專家到家中做客,探討國內英語教育的現狀和出路。就是在這次交談中,醞釀出了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在全國掀起英語學習高潮的思路。

很快,陳琳主講的“廣播電視英語課程”在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黃金時段同步推出,從1978年直至1983年。陳琳編著的《廣播電視英語課程》教材僅在北京就發售了1500萬套。一股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就此涌起。

大約在1983年,還在村里的“戴帽中學”(意即小學戴上頂中學的帽子)讀初三時,李長栓就開始聽廣播學外語了。

他聽英語廣播,是伯父常義志引入門的。常義志在新中國成立前曾入“國防部無線電學?!睂W習,期間學習了英語,1957年被劃為“右派”,平反后在當地中學教英語。常義志建議他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星期日廣播英語”。

由國際關系學院申葆青教授主講的這檔節目水平很高,介紹的都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這樣的作品,遠遠超出了李長栓的能力,但他學外語的愿望強烈,還是堅持聽。這個節目的英語原文會刊登在《廣播之友》上,他就咬咬牙訂了這份報紙。

1985年5月,李長栓在《廣播之友》上看到了一則廣播函授英語課程的招生簡章。

課程由北京外國語學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學制三年,面向全國招生。最讓李長栓心動的是這條:修業期滿、結業考試成績特別優秀者,由北外提供獎學金1600元,到北外進修班學習一年。

報名需要繳納第一學年學雜費80元。80元并不少,李長栓的父親是郵遞員,月工資才40元,且他家條件在村里已經算最好的之一了。但家里一貫支持他學習,這次也不例外。

注冊后,李長栓收到了郵寄來的學員證及第一批課本和磁帶。家里只有一個半導體收音機,他想買一個單放機但買不起,因此磁帶放在家里幾年都沒拆包裝。

1985年9月1日,廣播英語函授課程正式開學了。

付費報名的在冊人數超過10萬,自由收聽者就無從統計了。要跟上這個課程,需要極大的毅力。

與以往的講座式廣播英語節目多放在黃金學習時段不同,這個函授課程反其道而行,每周一三五晚上22時30分在中央電臺一套首播,二四六清晨6時30分在中央電臺二套重播,星期日休息。設計初衷很明顯:不是為了讓人在茶余飯后“開卷有益”地順便聽一聽,而是要像在真正的課堂上一樣專注學習。

但學校有寒暑假,這個課程沒有。

在雷打不動的聽課中,李長栓從河南省汲縣中等師范學校畢業,成了鄉里一名英語老師,一邊教學一邊繼續聽廣播。

最困難的是麥收和秋收時期。那時學校要放假,老師、學生都要回家幫忙收割。這是最重最累的莊稼活,從早上5點多一直干到晚上七八點,吃完晚飯只要一沾床邊人就會睡著。他只能硬撐著等,有時候實在支持不住就把鬧鐘上好先睡一會兒。

在他的老家,大年初一早上要走街串巷,給長輩磕頭拜年。有一年他拜到一個長輩家時,正是早上6點半的時段。他看到這家人的收音機放在桌上,就趕緊拿過來聽了一會兒,沒聽完就只能走了。三年中,他只有那一講沒有聽全。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阿榮旗二中公辦代課教師崔鐘民也在堅持收聽這個課程。他高考落榜,以中學生資歷教中學生,很怕誤人子弟,因此堅持邊教邊自學。他每次都是聽晚上22時30分的課,然后開夜車學到兩點睡覺。

他有一臺小型單放機,可以用來聽磁帶。這是他用當民工給國道修橋賺的300多塊錢買的。但無論廣播還是磁帶都只能聽到聲音,看不到老師的口型,這是他學習中的困擾。

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

1989年,楊冰(右二)常帶著外教白達仁(左一)及他的朋友們到處逛北京。圖為他們騎車逛街后在魏公村一家小飯館吃飯休息。圖/受訪者提供

不光要學好英語,還要學好漢語才行

函授英語第一年主要講發音和基礎語法,但進展較快,基本上三講講完一課。課后有練習題,每課要掌握100~150個單詞。

到了第二年,課文的難度一下就上去了。教材異常鮮活,是后來的英語本科教育都未必具備的。

如第二學年下學期的第10課有兩篇課文,是1984年12月19日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簽字儀式上的雙方講話的對照。課文A為中國領導人的講話及其官方英譯文,課文B為撒切爾夫人的講話及其官方中譯文。這一課的目的在于學習正式講話的體例和一些用語。

撒切爾夫人講話的開頭為“Your Excellency Chairman Deng Xiaoping(鄧小平主任閣下), Your Excellency President Li Xiannian(李先念主席閣下)”等一系列稱謂,課文介紹,Excellency可作為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大使、總督和主教等的尊稱。

崔鐘民有個同事跟他一起報名學習,學到第二年覺得難度太大,就漸漸落下了。

這種情況并非少數。第二年繳費報名人數驟降到了38416人,到第三學年只有20284人了。

頭兩學年的教材是陳琳主編的,擔任廣播主講并錄制課文磁帶的有陳琳、屠培、樓光慶、王若瑾、王毅、張耘和李憲生。第三學年講翻譯,由莊繹傳主編和主講。

莊繹傳回憶,1986年的一天,陳琳找到他說,第三年的翻譯課要由他來承擔,他就開始做準備,編教材。

過去在大學教翻譯課都是小班授課,學生交作業后,老師批改,上課講評,重點講幾條翻譯技巧,但函授顯然無法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必須另辟蹊徑。莊繹傳贊同傅雷所說的,翻譯重在實踐,因此決定放棄以單句為基本教材的傳統模式,改以整篇材料為主,引導初學者走上翻譯之路。這一模式后來被廣泛復制,函授教材經修訂后成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英語專業翻譯課程的指定教材。

1987年7月24日,錄音開始。莊繹傳請兩位研究生輪流陪他,每周一次去中央電臺錄音。由于時間緊,教材隨編、隨錄、隨播。8月28日,節目開始播出。

開學幾周后,莊繹傳收到一位函授學員的來信,說英譯漢已經摸著點門路,漢譯英還沒入門。這讓他很欣慰,覺得這套新的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再上課時,他鼓勵大家,漢譯英要使用英語,難度較大,要假以時日才能有進步。

他常采用一些名家的文章。如第7課是吳祖光為《新鳳霞回憶錄》所寫的后記,由翻譯大家戴乃迭譯成英語。莊繹傳對這篇短短的文字做了詳細的講解,分析英漢結構的異同,以及譯文的精妙之處。

如吳祖光的原文寫道:“鳳霞的一生過來不易,受過貧窮,受過凍餓,受過說不盡的欺侮折磨,但是她都能經受?!贝髂说淖g文是:Fengxia’ life has been hard. She has known poverty, gone cold and hungry, and been cruelly treated innumerable times.

莊繹傳講解說,我們看到“受”總先想到suffer和bear等詞,其實know用在這里再恰當不過了。

學到翻譯課的時候,崔鐘民開始感到,不光要學好英語,還要學好漢語才行,因為漢語不好,翻出來的東西就難以準確優美。

翻譯課到1988年7月28日結束,整個函授課程,也就此結束。莊繹傳后來感嘆,兩三萬學子花一年時間學翻譯,這種盛況恐怕是空前絕后的。

結業考試在北京郵電學院函授分院的支持下進行,共設115個考點,考試程度相當于大專英語單科考試。通過結業考試的7856人中,98人收到了復試通知。

山東淄博周村區彭陽中學英語教師楊冰差點與這次復試擦肩而過。那是1989年2月22日,傳達室老大爺悄悄告訴他,有一封北京來的信,校長拆看后說不能讓他知道。他去找校長質問,校長見瞞不住,從抽屜里拿出信還給了他。他一看,復試日期正是當天。

他不甘心錯過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還是于第二天中午趕到了北外。但函授部工作人員毫不通融。

那時正是中午打飯時間。他難過地往外走,馬上就要走出函授部的小月亮門了,一抬頭碰到一位長者,端著快餐杯,上面放了4個包子。他福至心靈,大膽地上前問:您是陳琳教授嗎?對方說是。他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將自己的情況和盤托出。陳琳聽完,用英語問了他幾句話,贊許地說,你基礎很好呀。

在陳琳的安排下,當天下午,函授部用B卷為他重新組織了復試。

黑龍江阿城市松峰子弟學校代課教師王偉冰一直懷疑,自己是參加復試的98人中的最后一名。因為在大禮堂復試時,他的座位號是98號。他當時鼓起勇氣問老師,自己是不是最后一名,老師說你現在不用管這些,好好考試就行了。被錄取后,他覺得復試人選可能是從全國范圍來整體平衡的,向班主任老師卞學恒求證,卞學恒說,既然來了就好好學習,不必關心這些事情。

進修班在1989年3月開學。開學第一堂課,老師介紹了廣播函授的學習和考試情況,然后說:“我們這次復試的狀元,不是河北的,不是山東的,而是河南的甘肅自考英語一頂考!”

李長栓看了看周圍,見沒有別的“河南的”同學站起來,于是遲疑地站了起來。

“西院”一年

進修班一共27人,職業為教師的最多,約十來位。李長栓年齡最小,只有21歲,年齡最大的是天津大港區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的一位副校長,56歲,頭發都白了。班長也選出了兩位,各自負責一個年齡段。31歲的王偉冰當過教導主任,做“大班長”;22歲的楊冰口語最好,當“小班長”。

北外本科生在東院,進修生們上課和住宿都在西院。宿舍不夠,以30歲為界,年齡較小的住宿舍,較大的住招待所。上課也在西院,借用一所小學的教室,夏天夕照時拉上窗簾,頭頂的吊扇轉動時發出嗡嗡的聲音。

進修班上午上課,下午自修。課程有精讀課、泛讀課、口語課、口譯課、寫作課和聽力課。

陳琳教口語課和寫作課。他的課堂風格沉穩嚴肅,標準的英音,氣場強大,十足的英國老紳士派頭。

精讀課主講老師先是梅仁毅,后是王錫鈞。本來安排的是大學英語三四冊,學生們要求多上課,后來又講了第五冊的一部分。

梅仁毅是陳琳50年代的學生,1983年從美國訪學回來,當時是北外英語系副教授兼美國學研究中心主任。他回憶,當時他在給二年級本科生上精讀課,陳琳找到他,希望他同時給進修班上課,他同意了。講課與本科生用的是同一套教材。

在王偉冰印象中,梅仁毅講課平穩中有幽默,說話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閃耀著英語智慧的光芒。學習上遇到問題,他一句話就能幫助解開。課間,他還會與年紀較大的學員分享香煙。班上同學極為尊重他,不等他去擦黑板,馬上有人主動上去擦掉?!昂髞砦肄k了自己的培訓學校,我覺得自己強烈地受到梅教授風格的影響,可以叫‘教學民主’吧?!蓖鮽ケf。

教口譯的老師鄒薇才23歲,剛從北外研究生畢業分配到函授部。楊冰記得,鄒薇青春靚麗,高挑身材,還會打網球,講課流暢節奏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女神一樣的存在。

鄒薇回憶,80年代整個中國在文化上都非?;钴S,大家剛從禁錮中解放出來,很多年輕人都強烈想學好英語。尤其這些進修生,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勁頭跟在校生很不一樣,自學能力也特別強,但就是開不了口。她的工作,就是把他們的嘴一點一點打開。她很依賴楊冰,??克麃韼尤?,“否則大家都不開口,這課就難講了”。

教口語的前后有兩位外教:杰弗里(Geoffrey Roche)和白達仁(Darren Paproski)。倫敦人杰弗里嚴謹,甚至有點拘謹,加拿大人白達仁則開朗、熱情。他們通常做一個半小時的專題講座,本科生有時也過來聽。課時費為人民幣80元,現金結算,每次都是王偉冰或楊冰先去領出來,在上課前交給他們。

楊冰和白達仁很快成了朋友,周末常會帶著他和他的朋友們騎單車逛北京胡同,到處游覽,擼串,吃小攤。

來北外之后,看到“東院”“西院”處處待遇不同,很多人還是感到了心理落差。

東院的300人小禮堂晚上常放映英文原版錄像片。門口有專人把守,進修班同學沒有學生證,是不讓進的,但等看門的離開了,也能混進去。開始圖書館等場所都不對他們開放,后來向學校反映之后,得到了解決。

陳琳還為他們班教室協調來了一個小彩電,楊冰常去找助教老師楊宇光幫忙借原版電影錄像帶。楊宇光年輕前衛,長得有些像何炅,總是盡量滿足同學們的要求。

午飯后搬來錄像機,調好電視,大家就在教室里看原版電影。幾乎每周都放片,持續了近半年。

為了聽《美國之音》、BBC等節目學英語,楊冰買了一個索尼最新款高級短波收音機。收音機三百多元,是他用攢了幾個月的工資買的,是當時同學中最好的設備了。他記得,那時候《美國之音》的有些節目做得非常好,比如會從一個詞去講美國的歷史,后來就不行了。

來學校之前,李長栓根本不知道還有外臺。到這后,他花了幾十塊錢買了一臺短波收音機,每天堅持不斷,有空就聽。沒過多久,他的聽力終于趕上了其他同學?!斑@個環境和在家鄉的田間地頭太不一樣了。你看到更多的事情,跟更多的人交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彼f。

在宿舍,大家盡可能不說漢語,模擬英語環境。來自山東煙臺人民銀行的戴新升能把有四萬多詞匯的一整本詞典背下來,震驚了其他同學。

紫竹院公園有一個英語角,是陳琳發起的,吸引了很多英語愛好者。附近很多著名高校的學生都愛去那里,一些老外也會去。楊冰是那里的活躍分子。英語角話題廣泛,人們思維活躍,常討論一些社會話題,如怎么樣才能發揮出人民的創造力、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等。誰的口語好,大家就會圍著他交流對話。楊冰在這里接觸到了很多新的信息和觀念。

那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多少影響了進修班的課程。李長栓記得,上學期很早就停了課,暑假提前到來。有一天,大家來到教室,沒有看到人,卻看到黑板上有幾行大字,是陳琳用英文寫的:“大家放心,我們會把被耽誤的一切全都補上。我和你們同在?!睘榱搜a足課程,進修班學生提前返校,8月中旬就開學了。

1990年1月,為期近一年的進修結束。

雖然來之前就知道這個進修班是沒有文憑的,但大家還是希望學校能發給一張畢業證書,因為這涉及轉成公辦教師、評職稱等很多現實問題。為協調此事,陳琳來回奔波。王偉冰曾在路上碰到他帶著資料而行,說是再去跑一趟,跟院黨委協商看看。最終,他們領到的依然是一張進修證書。

“廣播英語函授課程”從1988年開始舉辦了第二期,也是為期三年,但沒有再辦進修班。第二期結業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又與大連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了“廣播函授美國英語聽說課程”,學制為一年。

從進修班結業后,李長栓回到了鄉中學,開始了新一輪的自我奮斗。1993年,他考取了北外高級翻譯學院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現為高翻學院副院長。

王偉冰原本只是一名代課教師,轉成公辦教師需要國家承認的大專文憑,他明知讀這個函授班拿不到文憑,但出于對英語的愛好和追求還是報了。他相信,只要自己有本事,不愁找不著飯吃。進修回校后,他獲得了破格提拔。

今年66歲的他,教了42年的書,沒有任何一張大學文憑,只有一張北外的結業證書和進修證書,陪他走遍了全世界。

楊冰一心想赴美留學,1990年考了托福、GMAT,被斯坦福大學的MBA錄取,但被上級認為暫時不適合出國而未能如愿。他辭職下海,與當年的外教白達仁合作,在淄博參與建立了一家英文名叫New Vision的合資公司,后退出。此后他創建了自己的公司,現在已是一名企業家。他一直在尋找失聯的白達仁,目前還沒有找到。

崔鐘民1992年離開內蒙古呼盟老家,開始了新的生活。他曾在LG、索尼愛立信等多家外企工作,現在在上海開了一家自己的貿易公司。他的每一份工作,都跟英語有關。

他一直保存著當年的部分教材和磁帶,舍不得扔掉。缺失的教材,他陸續從舊書店淘齊了,還把磁帶轉換成了可用于電腦播放的音頻格式。

最近,他在喜馬拉雅電臺上開設了一個節目,叫“重溫上世紀80年代廣播函授英語課程”。他說,這個課程順應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對外語人才需求急劇增加的時代要求,同時極大滿足了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有志英語學習者的強烈愿望,堪稱成就了一個傳奇,這一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

在節目中,他像老師那樣朗讀了課文。不過,畢竟陳琳、屠培、張耘等人的聲音是無法模仿、難以復制的。他們每個人的英語發音都有著獨特的辨識度,那是當年那些沒有機會進入正規院校的英語愛好者耳中仙樂般的聲音。

本文由發布,不代表自考學歷提升報名_自學考試信息網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www.doki3.net/jiaoyu/132223.html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微信號: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節假日休息

曰本女人牲交全视免费
<video id="buaoo"></video>
<center id="buaoo"><s id="buaoo"><optgroup id="buaoo"></optgroup></s></center>
<nobr id="buaoo"><ruby id="buaoo"></ruby></nobr>
<center id="buaoo"><ruby id="buaoo"></ruby></center>
<source id="buaoo"></source><center id="buaoo"></center>
<source id="buaoo"></source> <center id="buaoo"><s id="buaoo"><optgroup id="buaoo"></optgroup></s></center>
<source id="buaoo"></source>
<center id="buaoo"><output id="buaoo"></output></center>
<center id="buaoo"></center><th id="buaoo"><s id="buaoo"></s></th>